首页 >> 个案研究 >>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
——对一位代管生行为偏常的矫治
一、个人基本资料
李某某,男,1986年6月生,李某某原就读于湖北省汉川市西江中学,在原校,该生经常违反校纪、校规,不思学习,常逃学、旷课,不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,性格孤僻、冷漠、忧郁。喜与其年龄小的人一同玩耍,且伴有抽烟、喝酒,经常出入游戏室,打台球等恶习。
该生自幼失去父母与其叔叔、婶婶一起生活,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约束,加之叔叔长年在外务工,平时对其学习、生活缺乏要求,碰到问题时缺乏耐心说服和正确引导,更缺乏家长和子女的感情交流,发现问题不是口出粗言骂一顿,就是拳脚相加打一顿完事,使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,非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,而产生“抵触”、“对立”的思想情绪,以打台球、玩游戏、吸烟、喝酒、夜不归宿在外游荡,寻找“朋友”来求得心灵得慰藉和感情的交流。
二、教育过程
对李某某矫治、教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协调各方、调适心理,使他加强对新环境的认同。
在李某某刚入校的一段(大约一月)时间,以接纳新环境和教师、教官为重心,培养其基本礼仪习惯,纪律观念及集体观念。适时进行心理疏导,让其认识自己过错和不良习惯。
一个月后,李某某开始适应新的环境。在思想上开始反省,组织纪律、集体观念有一定程度的提高。但坏习惯是一种劣根性很深的行为举止,要在短期内矫治该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,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。因为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受其内在需求和外部诱因影响,不时诱发。李某某就是这样,如:看到其他同学的家长来校探望,送衣服和生活用品时,往往表现失常,不理睬任何人,甚至发生顶撞教师和教官。
第二阶段:热情关怀,营造情境,建立友谊,增强师生的信任感。
感化教育,这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的纽带。我作为一名工读学校的教师,李某某的班主任,在对李某某的管理中严中有爱,严而有格。在生活中关心他,照顾他的衣食住行、冷暖疾病,不是父母胜似父母,在思想上帮他分忧解难,急之所急,想之所想,如:
1、该生生病,主动送该生,去医院就治疗,垫付治疗费用,通知食堂为其准备病员餐。
2、与其监护人联系,做监护人的思想工作,晓之以理,争取其监护人的配合,在我不断的努力下,其监护人主动来校探望了该生,且送看来大量的生活用品和衣物,使该生的绝望的心,开始复苏。
3、诱导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,调动他的内在的积极性,同时培养他的劳动观念,参加集体劳动,让其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。使之增进与同学们的交流,建立友谊帮助他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。
经过上述两阶段的教育和帮助,使该胜深刻地领会了学校和教师的两苦用心,增进了师生的信任感,当出现问题时间,也能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,愿意接受教育与建议。
第三阶段:耐心辅导,增强他对人生的信心。
该生由于在知识的学习上,欠债太多。因此我们在矫正、转化教育中采取了“低起点、小坡度、抓基础、挖潜能、因材施教、学有所得,诱导学生获得成功的教学方法,在不改变现有教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,根据该生的实际水平,进行个别辅导,补差补缺,使之学习成绩有显著的进步,让他发现自己并产生自我期望,进而培养起主动争取成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。
第四阶段:巩固成果,培养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。
坏习惯是一种劣根性很深的行为举止,要在短期内矫治好李某某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,并且让他不再犯,同时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,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。只要在提高认识基础上,学会辨别是非。而不能再因教师的失误使他们重走弯路。
因此,在这一阶段,我及时与教导处联系,在我班进行一系列的教改活动。
1、开设法制课。给他们讲《刑法》、《治安管理处罚条理》、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、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》等法律、条例,使他们知法懂法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,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。
2、组建模拟法庭,开展“道德两难”问题的讨论,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,启发大家违法犯罪和对不良行为的认识,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。由于我们是将法律教育、道德教育溶入活动中,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之高,讨论有时非常激烈,谁也不能谁服谁,这时我们就聘讲法律的专家,帮助他们解惑。这些活动的开展,收到良好的效果,在帮李某某提高自我辨别是非能力的同时,全班同学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。
三、目前状况
李某某经过半年多的行为矫治,性格特征有较大转变,与同学们能正常的交往,参与班集体的各种活动,法制观念、法律意识、组织纪律得到增强,能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。如:有一次因生病回汉川治疗,在半个多月治疗期间,其叔叔没有发现其抽烟、喝酒、出入游戏室的现象,在家中,不时还帮助婶婶打扫卫生、做做家务事,治疗完毕,主动要求其叔叔送其返校,继续学习,并且有毕业后参军的愿望。